北森生涯400电话400-635-6690
北森生涯官背景banner图

专业助力成长

职场干货 · 热点话题 · 新闻资讯
首页 > 行业干货

新说 MBTI :为什么大部分人 认为性格测试无用?

发布时间:2022-07-29     来源:笙芽杂志

前段时间,MBTI 性格测试登上了各大头条,谷爱凌的一句“我是INTJ”,让这个测评工具着实火了一把,成为新的社交谈资。网友制作的各种表情包也相继出圈,热度不亚于一贯流行的星座和塔罗算命。 


MBTI 的前世今生 



MBTI 全称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来源于凯瑟琳(Katherine Briggs)和伊莎贝尔(Isabel Briggs) 母女。 虽然是最近才登上社交风口,但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理论。 MBTI 曾是美国500 强企业甚至军队都偏爱的人格测试,辉煌时期,大部分美国人找工作都要先过这关。在国内,早在十多年前,自职业规划体系被引进国内,很多高校也将它用于给学生的就业辅导中。作为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的一大工具,相信不少老师和咨询师也都听说过、并使用过MBTI。 


不妨先简单地回顾一下相关内容。MBTI将人的心理活动分成了四个对照组,分别是: 


1. 能量获取方式:表示人们倾向于从哪里获取能量。内向型人(I)会偏向从自身思索、内省的过程中获得,而外向型人(E)会偏向从外部事物以及人际交流中获取能量。 


2. 感知方式:表示人们倾向于如何理解世界。实感型人(S)着眼于当前事物,惯于先使用五感来感受世界。直觉型人(I)着眼未来,着重可能性及预感,从潜意识及事物间的关联来理解世界。 


3. 判断方式:表示人们如何判断和做决策的。思考型人(T)重视事情的逻辑,自发性地批判。情感型人(F)重视人的感受和价值观,自发性地欣赏。 


4. 生活方式:表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喜欢怎么生活。判断型人(J)偏好井然有序及有组织的生活,而且喜欢安顿一切事物。感知型人(P)更喜欢开放选择的机会,自然发生及弹性的生活。 


4 个维度,每个维度 2种倾向,构成了16种性格类别,比如 INFJ、ENTP 等。 


MBTI 的信效度之争


有关 MBTI 的科学性,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综观学术界与各大社媒的评论,最大的争议点来自于其信效度的准确性。 


信度指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对于自测者而言,主要看时间的一致性。例如:同一个人在今天和明天测出的结果是一致的。比如同样很流行的星座,先不论其可信性,信度就很高。只要知道出生日期,无论什么时候测都是那个星座。但不少人却反映在进行 MBTI 测试的时候,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以前笔 

者测试了好几次,最后一个维度P和J都出现过。


效度是针对测验结果的,即测验结果的有效程度。反对者认为,一方面信度是效度基础,信度低必然效度也低;其次从实证的角度来看,MBTI 测试并不能预测一个人工作的成功,用它指导就业并不合理。在一篇《Goodbye to MBTI,the FadThat Won't Die》的文章中,作者指出MBTI人格类型和工作之间并没有一致关系,用MBTI规划职业生涯是缺乏效度的。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在做测试的时候并不是选择符合自己真实的情况,而是选择了“期望中的自己”,自然就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造成这种结果跟其理论基础及测量工具的计分方式有关。MBTI 理论基础来源于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首先提出了“内向 I- 外向 E,感觉 S- 直觉 N,思维 T- 情感 F”这三个维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却缺乏实证。凯瑟琳和伊莎贝尔母女新加了一个维度“判断 J- 知觉 P”,也没有经过实证考究。此外,这种“将人格划分为多个类别,一个人根据某种标准只能属于其中的某个类型”的看法属于早期的心理学理论,在这种理论假设下,测量工具会使用“迫选”(二选一)的方式,但很多人做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更多是处于不同的程度,甚至是呈“正态分布”(中间选项的偏好居多),选项的限制必然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而现代心理测量更多是基于特质论,用多个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起来构成的一个维度,测量对象需要在这个维度上选择不同的位置。


笔者在此选取了两种性格测试的提问方式( 图1是 MBTI, 图2是“大五”人格),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性格类型论”和“性格特质论” 的区别。“维度”看上去比起“分类”更为客观。 


微信截图_20220729165434.png


















性格测试有用吗?


尽管 MBTI 的争议如此之大,但并不妨碍它成为风靡全球的性格测评工具。如前所述,在高校中它也早被广泛使用。以笔者为例,10 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第一个知道的性格测试就是 MBTI。做完测试,有一种新鲜感,第一次有这样的工具,竟能将我自己都不太了解的“我”,如此清晰地描述出来,并且给出了发展建议。之后我更是在它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读研的方向和职业定位。而现在,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年轻人通过MBTI 进行交友、相亲,更是将其用得“出神入化”。 


而在业界,很多 500 强企业也将它作为招聘和人才发展的辅助工具。经过70多年的发展,它已被广泛运用于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辅导、职业规划、领导力发展、团队管理等诸多领域。拥有MBTI版权的CPP公司,更是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培训MBTI相关的咨询师与销售人员,光是MBTI施测师的认证费就要几万元,而完成一次测试的费用也需要几百元。 


那么,很自然就引发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MBTI 甚至很多类似的性格测试(例如九型人格、PDP、DISC)到底有用吗?既然存在诟病,为什么它能一直沿用至今,甚至能成为一门生意?假如说其在实证上并不严谨,性格测试对个人或者企业而言,到底价值在哪里?


笔者根据多年在人力资源及教育界的工作经历,尝试将性格测试的作用归纳如下: 


将人快速分类,提高人际交往的便捷性


我们都知道,人是复杂的,对一个人的了解需要时间才能慢慢深入。但社会却是快速发展的,这要求人与人的交往合作也要快速响应。而人的差异性导致了这其间必然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但如果我们对其他人能先有一个大致的认知,了解其喜恶偏好和行为模式,就能对相互关系有所促进。性格测试(尤其是类型论的性格测试),通过对人及其行为模式进行大致分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抓手,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与各类人沟通相处的方法,不致于陷入漫长且低效的猜测中。 


比如,以往笔者在企业工作的时候,曾经给业务部门讲授过介绍DISC 行为风格测试(另一种性格测试)的课程,帮助部门提升内部沟通效率。其中一点分享是:要使用不同风格的向上沟通方式,比如一个慢性子的同事,如果有一个雷厉风行的老板,需要自信、简练地与之沟通,能让老板产生更多好感。当然,并不是说测试是万能的,对于测试结果的过度依赖会造成刻板印象,未必就有利于人际关系,对于他人的认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我们永远有改变的主动权,一旦发现自己的偏见,完全可以坦诚承认问题,修正误解,在下一次沟通合作中做得更好。 


加强自我认知,促进更深入的思考 


认知自我是古往今来最难的事,也是人类向内探索的终极问题。但偏偏在这方面国内的教育相对缺乏。在本应进行充分自我探索的年纪,很多人却被束缚在应试教育中,到了选专业甚至选职业的时候没有方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性格测试的便捷性和易用性,让我们得以了解不同性格人群在职业选择上的倾向性,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但它的作用不止在于解释人的差异性,而可用于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 


在职业规划的课堂中,曾经有一个学生问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当测试结果告诉我去当一个哲学家(MBTI 中的 INFP 类型),难道我真要去做哲学家吗?”笔者让他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测出自己是一个哲学家,你觉得怎样将哲学家的特质运用到工作当中,发挥出你的优势?学生陷入了沉思......测试结果是死的,但却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解构。而自我觉察不够的人,一般需要在咨询师的帮助指引下进行解读。 


指导实践,在行动中不断精进


管理学中有个规律:再坏的决策都比不决策好。这句话用于形容性格测试也同样适合。很多性格测试都会面向个人和机构提供一些发展建议。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不同人对待这些建议的态度是不同的——A类人会嗤之以鼻,质疑结果的真实性,继续原有的思维和行为;而B类人会受到启发,从而将一些结论与思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哪一类人得到的收益会更多?尽管难以衡量,但从产生影响的角度来看,答案应该是 B 类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可能是选择了一份工作,可能是改变了一个方向,可能只是修正了一些微小的个人习惯......在行动当中,会产生连锁反应,新的经验会再推进下一个行动,从而产生新的改变。也许这就是性格测试最大的魔力。人生若只如初见,测试结果就是那个“初见”,通过推动行动带来了改变,即使出了错,就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经验和判断力就能不断提升。 


毋庸置疑,以 MBTI 为代表的类型论性格测试有其局限性,但从它的发展历史及假设来看,却可以理解这种局限。根据 MBTI 创始人在《天生不同 : 人格类型识别和潜能开发》一书中的观点,不同于其他人格测试,一般是得到学术界认可并积累大量的研究证据后再尝试寻找某些理论的支持,MBTI 一开始就是着重于“自圆其说”的理论建构,然后再寻找支持的证据。它的发明更多是为满足非科班的使用者,着重于应用,而不是为了达到各种科学的标准,不在于“求真”,而是让人信以为真。


回到上文提出的问题,衡量性格测试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使用的终极目的来看。性格测试只是提供了一种了解自我和他人的工具,不能过分相信但也不是完全不可信,可怕的是将其僵化和妖魔化。毕竟,错的永远不是工具,是用的人,以及看待工具的方式。

转化条
留下您的信息
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提交成功!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